湖南郴州近期的機構改革,是地方政府在財政壓力下“精兵簡政”的一個典型樣本。其核心做法和背后的邏輯,以及在全國范圍內的類似情況,可以通過以下結構清晰地了解。
郴州景點旅游景區(qū),鳳凰古城,郴州仰天湖_大山谷圖庫
——郴州改革的核心措施與成效
郴州的改革主要通過以下幾項關鍵措施實現“瘦身強體”:
系統化“拆廟減編”:在2023至2025年的三年間,郴州市全域撤并了112個機構。特別是在開發(fā)區(qū)層面,改革力度巨大,管理機構總數精簡了27%,內設機構更是精簡了49%,有效解決了“官多兵少”、人浮于事的問題。三年來,全市累計精簡人員3021人,節(jié)約開支約1.2億元。
財政杠桿倒逼改革:郴州建立了“人員編制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+財政支出剛性約束”的雙重機制。這意味著,財政預算的收緊直接倒逼機構和人員必須優(yōu)化,形成了“無預算不養(yǎng)人”的硬約束。
嚴控行政運行成本:大力推行公務“零接待”,嚴控會議、培訓開支,并將新能源汽車購置率提高到100%。效果立竿見影,2025年1-8月,全市“三公”經費同比下降近一半。好!
其價值在于開啟地級市機構改革的先河。過去都是小縣城。
——全國類似的改革實踐
郴州的改革并非孤例,而是全國范圍內系統性改革的一部分,尤其在以下幾類區(qū)域表現突出:
人口小縣機構改革:這是當前改革的一個重點方向。例如,山西省婁煩縣在改革后,黨政機構從35個大幅精簡至22個,每年節(jié)約運行成本近千萬元。青海省瑪多縣也將黨政機構精簡了20%。這些改革的共同特點是大幅整合職能相近的部門,推行“大部門制”。
開發(fā)區(qū)整合潮:各類開發(fā)區(qū)、新區(qū)由于數量過多、同質化嚴重,成為整合的重點。浙江省將全省開發(fā)區(qū)從1000多家銳減至134家;重慶市、河南省洛陽市等地也進行了類似的大規(guī)模整合。目的是改變資源分散、低效競爭的局面。
編外人員規(guī)范清理:多個地區(qū)在嚴控財政供養(yǎng)人員規(guī)模的總體要求下,開始大規(guī)模清理規(guī)范編外人員。哈爾濱市要求市直機關在5年內精簡完編外人員;福建省永春縣、湖南省臨澧縣也清退了大量編外人員以節(jié)約財政開支。
——改革的深層動因
推動這場改革浪潮的,是幾個不可逆轉的宏觀趨勢:
財政壓力倒逼:隨著地方稅收收入增長乏力,特別是作為地方重要財源的賣地收入大幅縮水(例如張家界2年內縮水87%),政府“錢袋子”變緊,迫使必須大幅壓減行政運行成本。
人口結構變化:全國總人口進入負增長通道,且人口持續(xù)向大城市聚集,導致許多中小城市和縣域出現收縮。這使得原有的行政架構顯得臃腫,“精兵簡政”成為必然選擇。
長期性與不可逆性:與此前多次機構改革可能陷入“精簡-膨脹”的循環(huán)不同,本輪改革建立在人口拐點和土地財政轉型等根本性變化之上。
因此,政府過“緊日子”和“鐵飯碗”收縮很可能是一種長期趨勢。
“大部制”財政經費改革的必然路徑。
核心制度構建:從預算統一到事權劃分的協同變革。
預算統一管理是“大部制”財政經費改革的基礎性工程。其核心在于建立全口徑預算管理體系,將所有政府性收入納入統一預算管理框架。這一制度設計旨在從根本上切斷政府部門利益部門化的可能渠道。
具體而言,需要做到三個統一:統一財政預算管理,廢除預算外資金管理模式,將所有政府收入(包括行政事業(yè)性收費、罰款等)全部納入預算內管理;統一經費標準,實現同級政府相同部門待遇一致,避免部門間福利差距過大;統一支出監(jiān)管,通過人大審查、社會聽證等方式強化預算透明度。
山西省改革試點中,對黨政機構進行整合的同時,明確要求實現財政預算統一管理,有效遏制了部門“小金庫”現象。
支出結構優(yōu)化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關鍵指標。理論層面需要確立行政支出上限原則,有研究建議政府行政公務支出不得超過財政總支出的15%,全部政府收入不得超過GDP的25%。實踐層面則需明確支出優(yōu)先順序,大幅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占比,相應提高民生支出比例。數據顯示,我國行政管理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遠高于10%的國際常見水平,而教育、醫(yī)療、社保等核心公共服務支出則低于發(fā)展中國家平均水平。
“大部制”改革通過機構整合,自然降低行政運行成本,如河曲縣改革后縣直部門公用經費支出每年減少1050萬元,從而為增加公共服務投入創(chuàng)造財政空間。
“十羊九牧”是一個成語,字面意思是十只羊卻用九個人來放牧,它源自一個歷史故事,現在常被用來批評機構臃腫、效率低下的現象。
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唐朝魏征主編的《隋書·楊尚希傳》。隋朝剛建立時,承接了北周過多過濫的行政劃分,有的地方很小卻設有很多郡縣,導致官員數量龐大,國家財政不堪重負。大臣楊尚希用“民少官多,十羊九牧”的比喻向隋文帝進言,形象地說明了官員數量遠超實際所需的問題。隋文帝采納其建議,精簡機構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
《隋書》修訂本面世,見證學人傳承接力 | 文化視點
兩層核心含義:
人浮于事:比喻官員(或管理人員)的數量太多,而真正需要管理和服務的對象(民眾或基礎工作)相對較少,導致資源浪費,效率低下。
政出多門:比喻領導太多,號令不統一,讓下屬或執(zhí)行者感到無所適從,不知該聽誰的指揮。
直到今天,“十羊九牧”這個成語仍然常被用來形容和批評組織機構中存在的臃腫、多頭管理、效率不高等弊病,提醒人們精簡機構、明確權責的重要性。
讓專業(yè)的人到專業(yè)部門工作,比如,學統計學的學生多到統計局工作。
鄂ICP備2020021375號-2
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(0107190)
備案號:42010602003527
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
技術支持: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
舉報電話:027-88568010
運維監(jiān)督:13307199555